欢迎来到沐强资讯网

沐强资讯网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记者蹲点 | 儋州湾附近村民主动加入护鸟队 守护好“鸟中大熊猫”的家园

时间:2024-05-04 15:30:51 出处:综合阅读(143)

原标题: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记者蹲点 | 儋州湾附近村民主动加入护鸟队 守护好“鸟中大熊猫”的新时新伟家园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记者蹲点

黑脸琵鹭连续4年冬憩儋州湾,附近村民主动加入护鸟队——

守护好“鸟中大熊猫”的代新点儋队守大熊家园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征程者蹲州湾主动顺应自然、业记保护自然,附近是村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加入家园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护鸟护好高度谋划发展。

——党的鸟中二十大报告

■ 海南日报记者 曹马志

“这就是黑脸琵鹭吧?”

“是的,它可是新时新伟‘鸟中大熊猫’。”

12月21日下午,代新点儋队守大熊儋州新州镇新英社区洞口塘村,征程者蹲州湾主动海南日报记者跟着儋州湾湿地护鸟队员趟进村边滩涂,业记寻访候鸟越冬的附近生活轨迹,黑脸琵鹭不经意闯入眼帘。村民

初见黑脸琵鹭,人们很难不被它别致的长相吸引——黑嘴和黑色腿、脚,前额、眼线、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它的嘴很长,扁平如汤匙状,和琵琶颇为相似。

“它不仅长得特别,‘身份’同样不一般。”一旁身穿迷彩服的护鸟队队长陈正平向记者科普:黑脸琵鹭是全球濒危珍稀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作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它的生存状况直观反映区域生态环境情况。

眼前的四五只黑脸琵鹭,分散在一片宽阔的滩涂湿地上。它们用自带的长“饭勺”,在滩涂上不时“觅食”:小鱼、小虾、蟹等来者不拒。即使在“吃饭”,它们仍保持机警,尤其对异响格外敏感。

“亲近,不靠近。”轻声说完,同行的护鸟队队员郭传经站定,取出挂在脖子上的单筒望远镜,一眼睁、一眼闭,通过镜头观测记录鸟类数量、位置等信息,并用手机将黑脸琵鹭的最新信息上传到网上的观测数据库。

约半个小时的观测后,记者征得在休息的郭传经的同意,看到了近4年来黑脸琵鹭和儋州湾越发紧密的“缘分”,赴儋州越冬的数量逐年增长:2019年,22只;2020年,24只;2021年,38只;2022年至今已超过40只。护鸟队和越冬的鸟类总是如约重逢。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来儋州湾湿地越冬的黑脸琵鹭,早到了好几天。护鸟队队员何三德在10月25日,就发现首批4只。“至少提前了一周,它们就来儋州做客了。”他说。此前,越冬的惯例是当年11月到次年5月。

儋州湾湿地护鸟队2019年成立以来,生活在湿地周边村庄的村民主动申请加入护鸟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的二十多人,巡河、护鸟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也成了候鸟越冬每年都能见到的“老朋友”。

谢健强、谢才浩两位队员生活在儋州湾旁的新州镇泮山村,这里是黑脸琵鹭重要的落脚地。由于该村稻田较多,宽阔的水田上经常能看到黑脸琵鹭的身影,栗树鸭等多种鸟类也常来这里,最多时候有上千只鸟类“扎堆”。

鸟多了,“老朋友”也有了新烦恼——由于候鸟越冬的周期,和当地村民耕种的时间有部分重叠,一些村民刚种下不久的小秧苗容易被呼啸而至的鸟儿踩倒,收成受到一定影响,人和鸟的关系一度闹得有些僵。

发现问题的护鸟队队员们经常进村入户耐心地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争取政府部门和当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经长期倡导,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并没有伤害来此觅食的鸟类。

临近傍晚,陈正平和队友们挥别鸟儿,结伴回家。同一片湿地,同一个梦想。保护湿地,他们永远在路上,只为守护候鸟的“家”。

记者手记

让好生态成村民增收“金饭碗”

202种鸟类,黑脸琵鹭、勺嘴鹬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49种,每年越冬的候鸟超过6000只。监测记录显示,4年来,前来越冬的候鸟数量逐年增长,超过6万亩的儋州湾湿地成为海南岛近年来越冬水鸟数量最多、珍稀濒危水鸟种类最多的鸟类栖息地之一。

在很多湿地,鸟儿的青睐,就像是一枚硬币。一方面,体现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它们不远千里、万里“用脚投票”,安心越冬。另一方面,鸟类的增多,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可能存在潜在的冲突,为更好保护湿地生态提出新课题。

同一片湿地,共同的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需要考虑鸟类栖息地有序增加,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又要统筹协调好村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增强村民持续保护的内生动力,让村民在保护湿地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还要求兼顾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共建共享推进乡村振兴,让好生态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曹马志)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