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沐强资讯网

沐强资讯网

元气满满!三位军中女博士奋战在新冠病毒检测一线

时间:2024-05-05 21:53:31 出处:休闲阅读(143)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迟象阳、元气董韵竹、满满张梦瑶三名女博士在战“疫”一线一起加油。位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女我军抽组的博士病毒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前出武汉抗击疫情。在这支专家队伍中,奋战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迟象阳、新冠线董韵竹、检测张梦瑶三名女博士,元气组成了一道元气满满的满满风景线。

憔悴的位军面容,掩盖不住她们活力四射的中女神态。她们在临时党支部带领下,博士病毒干劲十足地在这场战疫阻击战中贡献着自己的奋战力量。

来到这里,新冠线就没把自己当女生看

△进入实验室之前的准备。

初见三人,是2月20日的下午3点。

刚从实验室里出来的她们,正在会议室里匆匆吃着盒饭和泡面。

为啥这么晚才吃饭?

面对记者提问,迟象阳简要介绍了她们的作息:“我们一般是早上8点进实验室作核酸检测准备,下午2点多出舱;饭后稍作休整,待结束晚间的检测,一般都到次日凌晨了。”

“昨天接收的样本较多,我们轮了2个班次,一直检测到凌晨4点才结束。”董韵竹补充道。

这是她们在战“疫”一线的工作状态。前出武汉的一个多月里,她们一直过得很“充实”。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对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至关重要,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这种检测,就是三位女博士担负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分秒必争。

为此,她们和战友们一起泡在实验室,一干就是一天。

按照防控要求,从咽拭子样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检测结果,须在24小时内完成。为了尽早让医院获知结果救治患者,从一批近百份的样品前处理到检测完成,她们靠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配合,硬是把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

△处理大量的送检样品。

由于送检样品的数量和时间并不固定,她们索性在实验室旁的会议室,边待命、边做其他分析研究。

记者了解到,来武汉前,这三名女同志在单位都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像迟象阳,手里就有药物研发等长线课题。

课题研究,人员各有分工,往往一个萝卜一个坑。来到武汉后,原来课题的部分内容,后方同事可友情代劳,但工作思路、实验设计以及结果分析等关键节点,还必须本人主持。

“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会有。”迟象阳这样解释道。电话联系、视频交流、电邮函复……后方的课题,三位女同志一个也没落下。

除此之外,核酸检测结果的判断解读也是她们研讨的一个重点。

据了解,检测组采用的是双靶标检测试剂盒,碰到检测的荧光曲线信号偏低或者只有单一靶标等可疑结果,就需要检测人员多方分析研判。

在姜涛研究员、张晓鹏副研究员带领下,检测组经常召开“诸葛亮会”,对出现的可疑结果进行讨论,必要时还会重复实验,进行复核。三名女同志也经常见缝插针,三五分钟不嫌少地开展交流。

“拿出精准结果,就是对提高疫情防控效率做贡献!多付出点时间和精力,值得!”董韵竹说。

截至3月1日,检测组已完成4500多份样品检测,没有出现一起错情,这是让三位女同志最开心的事儿。

收获的背后是不计辛劳的付出。

少则100,多则超过500。有时,样本送的晚,数量又多,已经在实验室做了一天分析的她们,就会连夜赶工,再熬上大半个通宵。

一天天下来,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习惯了在附近的会议室找个地方“眯一会”,习惯了“沾床就着”,习惯了脸上长痘、有黑眼圈、掉头发,习惯了“早上起来的身体,像是昨天被人狠狠揍过一顿”的肌肉酸痛……

这不,和记者简单聊了几句,她们就军大衣一裹,到会议室旁的小房间,找个躺椅、沙发抓紧补觉。

△三名女博士轮班间隙见缝插针休息片刻。

透过半掩的房门,记者定格了这一让人必须致敬的照片。

“我们首先是一名战士。”三名女博士话语在记者耳边久久回荡。

紧要关头,是军人就该上一线

△迟象阳、张梦瑶、董韵竹(从左至右)三名女博士在实验方舱外。

春节前夕,得知疫情爆发后,迟象阳一直寝食难安。“我是军人,研究方向又是微生物,觉得自己这个时候如果不做点什么,就会很着急。”1月26日凌晨1点,接到前往武汉的命令后,闻战则喜的迟象阳几个小时之内就打包好了自己的行李和实验设备仪器。

“当兵能到战‘疫’一线,打非同一般的阻击战,感到特荣光!”从初中就喜欢生物的迟象阳,一路成长为微生物学博士。

当年,那个害怕非典的小女孩,这次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疫最前沿。

同一时间,董韵竹在家里也接到了同样的电话。

“有任务要出”,心里猜到肯定是去武汉的她,马上打包行李。

“军人必须听令而行。”当天晚上,她们抵达武汉,第二天便开始工作。

1月28日,张梦瑶也接到了前往武汉的命令。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参加如此重大甚至有生死考验的任务。

当时,整个车厢里的乘客只有她一人,可她却没有感到孤单。

临行前,由于军大衣放在单位办公室来不及取,她的父亲便将自己的一件军大衣交给了她。

他是一名现役老兵,曾在玉树地震救援中表现突出,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那件大衣,正是他参加救援时的征袍,后来当成“宝贝”珍藏起来。这次女儿出征,他才再次拿出。

高铁列车上,身着迷彩的张梦瑶拿着单位的介绍信,告知列车长行程。得知她是前往武汉参加疫情防控后,当过兵的列车长马上向她敬礼致敬。

“当兵十多年了,这是我对军人荣誉感触最深的一次。”张梦瑶说。

△张梦瑶在列车上。

那天,走出车门,穿着父亲的军大衣,独自拉着行李走在空荡的月台上,每经过一节车厢,都会有列车员自发地向她敬礼;不远处,她的战友正等着和她并肩战斗……

那一刻,张梦瑶百感交集,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众志成城,大家劲往一处使

△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从左至右)三名女博士在实验方舱外。

来到武汉一线这些天,迟象阳对工作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齐心协力”。整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专家组人少、任务重、各种装备多,为了紧前推进工作,专家们都会亲自上阵干些体力活儿。每当这时,“三朵金花”都会主动要求和男同事们一个标准。大家一起抬东西,展撤装备,收抬妥当后,会互相相视一笑。

出于任务需要,检测团队按专业特长平均分成了两个组,时间错开,轮班上阵,很难全凑在一起。

2月8日是农历正月十五,专家组领导提前通知:当晚全体人员一起吃元宵。

迟象阳说,那天,是专家组聚得最齐的一次。

三、五个元宵,让她们在离家千里的战“疫”一线上,感受到家的温暖。

午夜时分的武汉,夜色如水。

△她们透过实验方舱的摄像头,向我们敬礼。

检测收工后,迟象阳喜欢泡一碗方便面当晚餐,和同事们聊会天,是她每天难得休憩的时候。而房间里,董韵竹则和家里打着电话。电话那头,丈夫反复叮嘱她要吃好、睡好、保重身体。他和她之间有约定,下了班只要有空一定打个电话,无论多晚都有人接。

没日没夜地战斗了一个多月,三名女同志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疫情早点结束。

因为总见不到妈妈,迟象阳两岁多的女儿和她闹起了小情绪,有点不太理她了。张梦瑶好久没有跟自己的一对儿双胞胎视频过了,她生怕在屏幕里看到孩子以后,大家都止不住掉眼泪。董韵竹和丈夫在2018年初就领结婚证了,因为赴非洲执行医疗救助任务等原因,举办婚礼的日期2次推迟。今年,她计划4月份举办婚礼;可如今,她依然在疫情防控一线奋战……

回家,简单的两个字总能给她们更多动力。每天被手机铃声叫醒,又是新一轮的战斗。军人、博士、女儿、妻子、母亲……多种身份交织在一起,无数个声音在呼唤她们早日凯旋。

这些天,各医院送来的咽拭子样品,检测出的平均阳性率慢慢低了下来,她们回家的那一天,不远了……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马嘉隆、邵龙飞、张振威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