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沐强资讯网

沐强资讯网

《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堂堂正正讲出美好和向上”

时间:2024-04-29 05:50:57 出处:焦点阅读(143)

原标题:《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堂堂正正讲出美好和向上”

豆瓣开分8.9,觉醒民国大师们凭鲜活个性“圈粉”年轻观众,年代镜头高级有电影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导演近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广受好评。张永正讲“我们今天生活在和谐安定的新接向上社会中,要知道背后是受环什么样的人一代一代付出。我们有责任将先辈们的报专大爱与大美,堂堂正正地表达出来。访堂”该剧导演张永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堂正当然,出美呈现的好和手段一定不是刻板的,陈旧的觉醒。“因为陈旧没人看,年代虚假没人看”。导演

红船从哪里驶来

环球时报:建党百年历史中,张永正讲《觉醒年代》为什么选择1915年至1921年作为讲述重点?

张永新:如果把红船比喻为我们党诞生的形象,那么这艘船是从哪里驶过来的?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探讨。1915年到1921年这样一个波谲云诡的时代,是从陈独秀先生创办《新青年》开始的,经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一直到我们党的建立,比较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像剧中陈独秀提到的,中国当时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新青年》的诞生感召和影响了一代青年人,包括我们党最优秀的精英,让他们理解到必须解决思想问题,才能救中国。在这个意义上,从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办讲故事,有很大价值。

环球时报:拍摄主旋律电视剧,最大的压力和困难来自哪里?

张永新:主旋律题材如何获得更多年轻观众的认可,这是我们作为影视工作者一直希望寻求突破的地方,最大的压力也在这里。年轻朋友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有非常高的要求。如何把那个时代相对精准地还原过来,是最大的困难。

我们下功夫最多的就是历史大氛围的营造,不仅包括演员精气神的还原,还有服装、道具、环境的还原。此外,在引用和使用很多名篇雄文时必须精准,假如用错了或者呈现得不够准确,不能使观众信服。

“把角色塑造成活生生的人”

环球时报:很多观众喜欢这部剧的重要原因是,陈独秀、鲁迅等人物的刻画鲜活生动,不刻板,如何做到这点?

张永新:陈独秀的扮演者于和伟,研究了大量陈独秀的文史资料。年轻演员曹磊在接到任务后,就开始临摹鲁迅先生的书法。我们在拍摄时,着重强调要把一个个角色都塑造成活生生的人。我觉得伟人首先是一个有血肉的人,既有智慧、沉稳、坚忍的一面,也有性格的方方面面。只有把这些人鲜活生动立体地表现出来,观众才能认可。认可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定位后,这个角色在剧中的发展、成长,观众才会信服。

环球时报:剧中以人血馒头场景带出鲁迅出场,以陶然亭中白雪红梅古琴的诗情画意渲染陈独秀将《新青年》移师北京。不少观众称这种考究、唯美的场景设置很有电影感。这背后有何用意?

张永新:这部剧有一种天然的文化气质,具有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空间。所谓的写意就是多一个维度和叙事策略,让观众能产生更多元的感受。鲁迅的出场,实际上我们是化用了他在小说《药》中人血馒头的典故;陶然亭那场戏,漫漫白雪、怒放的红梅、悠扬的古琴,与陈独秀到北京与文化名家交流的气氛吻合,充分体现东方审美的意境。这种美还有一个暗指:剧中陈独秀不止一次表达过,他反对旧文化,并不是把旧文化、传统文化一竿子打死,这也是我们给新文化运动者的注解。

环球时报:有观众认为,剧集中出现的旁白和版画解说,有种纪录片的感觉,觉得“出戏”。

张永新:我们设计版画和旁白介入,主要有两个功能考量。一是将大的历史背景用一种相对合适的方式呈现。二是在剧中做转场设计和勾连。有观众认为这种形式可能跟常规意义上的影视剧有所区别,但也有不少观众很喜欢。

“伟人精神是一种家国情怀和坚韧毅力”

环球时报:这部剧中表现的伟人精神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张永新:在拍摄并接近伟人精神世界的过程中,我的一个体会是,伟人精神是一种家国情怀和坚韧的毅力。这代伟人还有一个特点,都是起而行者,而不仅仅是坐而论道。这种求真务实、超越小我的精神薪火相传,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环球时报:在你的理解中,主旋律影视剧的本质是什么?要想拍得好看,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张永新:我理解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应该是更能把人生、人性、人情的美好、向上,堂堂正正地讲出来。好的作品应该在真实的基础上用历史的、唯物的角度来把握时代。真善美,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观众被感动,被激活,心中充满美好和憧憬的东西是什么?就是那种大真、大爱和大美。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